谈石斋: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范明华讲授“审美眼光的养成之道”

发布时间:2021-04-30来源:吴颖浏览次数:764

武职网讯通讯员 吴颖4月29日下午,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委范明华应邀走进谈石斋艺术长廊讲授“审美眼光的养成之道”,十大网赌正规网址下载全体教师和大一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现场

范明华教授“审美眼光的养成之道”

范教授开宗明义,讲授了美育问题在世界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经典论述比如孔子对美育的观点是把美和善合在一起考量的,是一种终极意义的美育思想西方哲人席勒说美育先于道德,没有美育的道德是强制性说教。值得一提的是“美育”这个词是蔡元培从德语里翻译过来,美育就是审美教育。范教授由此引入本次讲堂的主题“审美眼光的养成之道”,他审美眼光的概念审美眼光的特点以及审美眼光的涵养功夫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解释了审美眼光的概念康德称“审美”为“鉴赏力”或“判断力”;古希腊罗马时期西塞罗称“审美”是“内在的感觉”;马克思称“审美”为“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并由这些论述引出“审美眼光”的概念就是通过视觉或是通过试听知觉发现、辨识和感受美的能力。

接着介绍审美眼光的特点,他引用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里的论述“艺术眼光不在乎各种权利结构,不在乎各种行业规程,不在乎各种流行是非,也不在乎各种学术逻辑,只敏感具体生命状态,并为这种生命状态寻找直觉形式的视角”指明审美眼光关注的不是事物对人的利害关系,而是关注的事物对人的美感意义,工具一旦从实用中脱离出来,美就诞生了。相反的,总是追求真假,总是追求有用无用就无法进入审美世界。

那么如何涵养审美眼光呢古今中外不同思想流派都给出了自己的做法,无外乎内在的涵养和外在的修习,并且这二种争论一直到现在都有。先秦时候孟子和荀子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过争论,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分辨是非之心,这是道德基础。荀子说光靠自己的觉悟不行,必须要经过后天训练,向经典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陆九渊和朱熹在历史上有过一次关于心学和理学的旷世之辩,佛学宗教关于如何禅修在是否通过外在的修炼比如吃素,打坐,念经还是通过内在的内心觉悟修炼都有过比较大的争论。因此关于如何涵养审美眼光也可以从外在、内在这二元入手。

涵养审美眼光培养审美的心灵

范明华教授认为要涵养审美眼光,首先要培养审美的心灵。李贽在《童心说》里提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童心焉若也”;培养审美心灵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审美的态度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贫贱行乐之法》里提到的“退一步”的态度;东晋陶渊明的“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态度;丰子恺提出的远离功利的态度。  

从中国美学的角度来说,审美态度是一种虚静、闲适的态度。比如南北朝刘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宋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涵养审美眼光学会审美思维

审美是一种感性思维,审美是一种想象性思维,审美是一种表现性思维。学会审美思维后就要展开审美想象,想象被认为是天才(尤其是艺术家)的基本素质或能力。

要涵养审美眼光还需要激活审美感觉,从对材料的感觉到对形式的感觉再到对意蕴的感觉,这都是激活审美感觉的不二法门。

涵养审美眼光需要变换审美视角

我们可以从“陌生化”理论中找到启示,也可以从观看视角的变换中找到启示,还可以从寻常之物中发现美的潜质。

总之,我们要强化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是什么以及艺术有什么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三点是公认的首先艺术是一种“形式”,艺术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表现自我和发现世界提供了一种工具;其次艺术是一种“感性形式”它与科学的抽象的合乎逻辑的“理性艺术”不一样,艺术具有激活人的感觉和想象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最后,艺术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具有丰富人的经验健全人的心智,拓展人的心胸,提高人的生活境界的作用。

除了讲解理论,范明华教授现场展示了自己在美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他的摄影作品书法水墨绘画作品。正如十大网赌正规网址下载谢丽书记在最后总结里说到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讲座在大家持续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审核 谢丽


Baidu
sogou